174億元湘江治污:首次納入政府考核體系 |
長沙市湘江橘子洲大橋。株、長、湘位居全省環境污染前三名湘江流域工業污染主要來自化工、有色、鋼鐵三大行業,這三大行業排放廢水占長株潭三市廢水排放總量的73%。雖然污染嚴重,但這些產業在長株潭產業結構中所占比重很大。以株洲和湘潭為例,化工、冶金等重污染行業產值占工業產值比重分別達到52%和63%,其中大部分污染嚴重的大型企業均為國傢“一五”、“二五”期間建成。株洲清水塘、湘潭竹埠港是長株潭區域工業重鎮,同時是全國聞名的污染“重災區”。 作為具備巨大發展潛力的中部城市群,湘江為長株潭提供瞭豐富的水資源,是長株潭發展得天獨厚的優勢所在。正因得湘江之利,長株潭地區成為國傢重化工業佈局重點,特別是株洲和湘潭兩市,密集分佈著株冶、株化、湘鋼等特大型國有企業。 密集的重化工業佈點為湘江帶來瞭沉重污染負擔。在湖南全省14個市州中,株洲、長沙、湘潭分別位居全省環境污染第一、二、三名。湖南省環保局公佈的數據顯示,2006-2007年度,湘江流域40個省控水質監測斷面,2006年超標斷面為56%,2007年為50%。超標污染物主要為糞大腸菌群、氨氮、化學需氧量(COD)、石油類和偶發性超標的砷、鎘等。湘江流域的二氧化硫和化學需氧量(COD)分別占湖南全省排放總量的68%和59%。 產業結構偏重與佈點局不合理相互作用,使長株潭地區現實的污染和潛在的環境風險都很大,2006年元月發生的鎘污染事件,就是湘江長期污染積蓄和爆發。關停18傢 損失至少20億元曾被列為“全國十大污染城市”黑名單的株洲市在剛剛摘帽之後,就主動提出瞭三年之內創建全國環保典型城市的目標。株洲市環保局局長文鐵軍告訴記者,對於一些重點污染區域如清水塘地區的整治,株洲市的治理目標遠遠超出瞭一般意義上的“達標排放”的標準,而是根據地區實際環境容量保障區域整體環境達標。這就意味著不僅要嚴格控制污染物排放的“增量”,更要大幅削減歷史因素形成的污染“存量”。而要滿足這一更高的要求,犧牲GDP的增長在所難免。以株洲市近期關停的城區內18傢污染企業為例,由於這批企業的關停,全市GDP增長最少要損失20億元以上,“但這種損失的意義是深遠的。”文鐵軍說,排污權有償交易尚未能實施長株潭產業佈局的調整,一個重要的基點就在於湘江的水質保護,而要徹底整治湘江污染,體制和機制的創新在某種意義上比產業結構調整更加重要。記者註意到,在長株潭“兩型”試驗區,圍繞湘江水質保護與污染防治,一些來自基層而頗具特色的環保舉措成為引人註目的亮點,如瀏陽市在全國首創的農村環保“自治”模式、農村養殖業功能區域劃分和污染防治“鄰居聽證會”制度,長沙市環保局發起的農村環保志願者行動等。一種觀點認為,要真正徹底解決各自為政的污染防治體制弊端,最關鍵的一點就是在上下遊之間、地區之間探索建立排污權交易體系,形成受益方對受損方、兩高產業對環保產業的生態補償機制。事實上,一項針對跨縣河流開展瞭交接斷面生態補償試點已在長沙市轄區內瀏陽河、靳江河等區域展開,當上遊縣(市)入境污染物(考核指標為COD)達標但出境水超標,或者入境水超標而出境水超標倍數增加,根據超標情況和治理價格成本標準由上遊縣(市)支付相應金額給下遊縣(市)。長沙市的流域生態補償改革對於長株潭“同江同治”無疑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但由於污染成因異常復雜、加上缺乏統一的協調機構,長株潭市場化的排污權有償交易制度預計在短期內仍難以提上議事日程。 |
- Apr 10 Thu 2014 12:04
174億元湘江治污:首次納入政府考核體系
close
文章標籤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